丙辰中秋(丙辰中秋)_快资讯

来源: 互联网

1、意思是:丙辰年(公元1076年)的中秋节,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,喝了个大醉,写下这首词,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。

2、出自: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作。

3、原文: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宋代:苏轼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

【资料图】

4、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

5、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

6、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

7、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
8、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

9、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10、译文:丙辰年(公元1076年)的中秋节,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,喝了个大醉,写下这首词,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。

11、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?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。

12、不知道天上的宫殿,今晚是哪一年。

13、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,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,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。

14、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,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。

15、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,低低地挂在窗户上,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。

16、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。

17、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?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,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,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。

18、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,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。

19、扩展资料:创作背景: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(公元1076年)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。

20、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,熙宁七年(公元1074年)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。

21、到密州后,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。

22、公元1076年的中秋,词人面对一轮明月,心潮起伏,于是乘酒兴正酣,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。

23、赏析:词的小序,不但说明了写词的时间及其原因。

24、更重要的是小序中“欢饮达旦,大醉”,这不但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情绪的低沉,而且也说明了写作此词所表现出来矛盾心理。

25、苏轼的思想将儒家、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,在佛家看破、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苏轼养成了豁达的性格,而道家出世、养生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贬低之后还能活的清新雅致。

26、因此,他顿悟出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的情感,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,成为古代诗人中一股清流。

27、上片把苏轼由想超出尘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淋漓尽致表达出来,从而表现了苏轼热爱现实人生及其豪放飘逸的情怀。

28、词的下片有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分离。

29、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
30、”月光移动着,照在 “朱阁”上,有照在“绮户”上,明亮的月光使我难以入睡。

31、“不应有恨,何时长向别时圆?”月亮你不应该有什么怨恨,你为什么都在人间有别离时你就圆了呢?今天晚上的月亮多么圆啊,可是人却不能团圆!是啊,因为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”嘛!这里诗人借月“长向别时圆”表现了离愁别绪的情感,而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。

32、却又理性地表达了“此事古难全”的思想。

33、这不但是一种无可奈何自慰,而且也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。

34、因此,在最后用 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作结。

35、这里化用了谢庄《月赋》中:“美人迈兮音尘阕,隔千里兮共明月。

36、”可以说,苏轼的化用,不但提高了词的境界,而且以理驭情,不但表达了对亲人的祝愿。

37、也是自己得到了解脱。

38、这里苏轼把离愁别恨又以一种旷达的方式加以处理,更表现出诗人豪放飘逸的情怀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标签:

精彩放送

热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