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都市考古”记录上海社群标本

来源: 文汇报


(资料图片)

以“都市考古”记录上海社群标本(主题)

文汇报记者 许旸

“我们用新闻采访、写作与生产的基本训练、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意识,记录城市版图剧变的上海。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力奋教授主编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新书《平凉路2767弄: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》由学林出版社推出,展现了另一种视角的上海。

《平凉路2767弄》调查并记录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区百年史,包括15位居民的口述史,还原建筑、居住空间、社区与日常行为的历史演变,为上海地方史与上海城市记忆留下了较完整的记录。张力奋透露,从小跟着父母住在杨浦,父亲在区政府工作,母亲在怀德路二小教书,他对这片地区怀有深厚的情结。

昨天,都市考古与民间记忆——《平凉路2767弄》出版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。张力奋谈到,“田野报告”这种田野作业有点像“考古”,在都市“遗迹”或废墟中游走、驻扎,走门串户,挖掘那些值得留住的史迹和永恒记忆。“平凉路2767弄”项目组学生、部分口述史受访者也到场,共同见证此书出版。其中,“达叔”达世德、“仇叔”仇家新等受访者都谈到,曾经的街区记忆很容易湮没于日常,但高校的都市田野调查却让这份记忆得以保存,“再普通的日子,被图片、文字记录下来,就有了不一样的光彩”。

平凉路2767弄,一个独特的上海建筑与社群标本,坐落上海东北角,杨浦区定海路街道。1950年7月1日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,社区随之更名为上棉十九厂工房。2021年12月3日,旧区改造,十九棉工房画上句号。平凉路2767弄也成为张力奋“都市、田野调查与记录”课程的研究基地,这门课程以新闻采访与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专业训练,指导12名本科生、2名助教,历经半年呈现了该社区动迁全过程。这门课程每星期有三个课时,他带领着学生分四组采访了平凉路上许多居民,每组学生围绕不同主题和对象开展田野调查。学生吴亦阳感慨:“回忆我的本科新闻教育,和实习这四个月市井、庞杂、真刀真枪的新闻实践,十九棉的田野调查课程显得格外特殊。”

在张力奋看来,学生中的不少外地学生与上海往往缺少历史上的连结,他们在这座城市里是“悬浮”着的存在,每每外出打卡之后又回到了大学的范围内,这决定了他们势必带着另一种视角去看待这座城市。“在这门课之后,不少学生与上海建立了一种文化纽带,甚至他们开始会有一种切肤的感受,与这座城市的人情冷暖有了微妙连结。在这门课程一两年之后,有的同学还与当地居民保持联系,好像在上海多了一个亲人。”

上海史学者、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教授评价,《平凉路2767弄》是对一个自成单元的百年社区人文历史的深度发掘,是对都市普通人日常生活的《清明上河图》式全景素描,是对一个行将消逝的社区带有抢救性质的人文考古,是一群具有社会学意识、历史学素养、新闻学专业的学者所做的都市口述史的典范之作。会上多位专家认为,该案例有望为推动上海城市更新与文化积累提供一个有价值的“人文考古”个案。

标签:

精彩放送

热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