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津小莲塘上建书院,挖出两名进士多名举人_快资讯

来源: 新生活观

本文由 @豫记 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。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黄河故道上的小城河南延津,曾有一方小小的池塘,它原本毫不起眼,无人问津,就是北方常见的一个水坑而已。

但是,在主人的精心经营下,以池塘为核心,一座“莲塘书院”赫然成形,于是莘莘学子弦歌其间,多位栋梁之才从这里走出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它不像本省的嵩阳书院那样文脉深厚,不像保定的莲池书院那样赫赫有名,但那化平凡为优美,化荒陋为灵秀,增加一方水土“地灵”的过程,至今让人神往,发人深思。

撰文 | 王秉良

01/

莲塘之变

明代中期,在延津县学的东北方向有一汪水塘,也不知道它是何时形成的。

这种水塘,无非是周围长着些杂树、野草,塘中漂着些枯枝败叶,偶有人家的鹅鸭来这里觅食嬉游而已。

塘水显得干净的时候,会有妇人到塘边洗洗衣服,孩童们会来这里戏水玩闹。

后来成为大明吏部尚书的李戴,就生活在这座县城里。李戴的舅舅高选是个有心人,他看到了这片水塘的潜在价值。

高选,字德裕,号仁山,他要把这方不起眼的水塘改头换面,变成一方风雅的胜地。

于是就精心规划起来,他在塘里种了莲花,四围植上桃树、柳树,栽种各色花卉,建起围墙,盖起书斋,大门匾额上题写了“寻乐处”三个大字,并把这里作为“莲塘书院”。

高仁山为什么要“包装”一片荒陋之地呢?是因为他的眼光看得够深够远。

他不仅看到了,人间的事物往往都能化腐朽为神奇,在人的精心经营下,这一片废弃的池塘,会变成美丽的园林。

他更看到了,在荒陋的地方,撒播下文明的种子,也会收获希望。就如他在这荒塘中撒下几粒莲子,明年就会长出亭亭的绿叶,开出美丽的莲花一样。

未来,在这方池塘旁,不再只是野鸟的啁哳、鸣蝉的长吟,会有学子弦诵不绝的朗朗书声,会有彼此问难的切磋之声。

春天来时,书院里桃红柳绿,仿佛春风也要先来光顾这里。夏天来了,荷塘内满池莲叶,弥望都是清新的碧绿。

一朵朵出水芙蓉在风中摇曳,清雅可人,仪态万方。蜻蜓在池上上下翻飞,小鱼在池中往来游弋。

在这一方生机盎然的小天地内,青少年时期的李戴和同学们读书吟咏、吃住休息、游乐宴饮。李戴后来在《莲塘书院记》中深情回忆在书院的幸福时光:“每文会暇,群少长十馀辈息焉游焉,觞于斯,咏于斯,饭且茹于斯。春风沂水之乐,不啻过也”。

不亚于《论语·先进》中曾皙描述的,暮春之际,与冠者五六人、童子六七人一起,在沂水中沐浴,到舞雩台上吹风,歌咏而归那样的欢乐。

02/

丽泽之会

李戴回忆中的莲塘书院,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。其实,那里更弥漫着浓郁的书香,是他和同学们勤苦攻读、互相砥砺、完善自我、实现变身的地方。

明万历版《延津县志》中,编纂者、本县教谕越应扬总结了延津十六景,其中一景就是“莲塘秇(艺)苑”,越应扬还写诗吟咏道:“尽道仁山士品高,莲塘丽泽萃人豪。亭亭君子英标在,继武联芳属誉髦”。

诗中的“丽泽”出自《易经》的兑卦释义:“丽泽兑,君子以朋友讲习。”朱熹阐释说:“两泽相丽,互相滋益,朋友讲习,其象如此。”因此,以“丽泽”比喻朋友互相砥砺促进。南宋大儒吕祖谦在金华的住所前临着两个湖,两泽相连,湖水交流,犹如君子通过交流切磋增进学问修养,就根据兑卦的寓意,建起了“丽泽书院”。明万历年间,浙江东阳人陈时芳也曾在家乡安文镇设立丽泽会,开展讲学活动。“士之越疆逾险,问难尝数十百人,先生随材造就……东南之学遂以大明”。

英标,指杰出的楷模。誉髦,是有名望的英杰之士。继武,字面意思是接续前面的足迹,比喻继续前人的事业。联芳也就是“甲第联芳”,即接连考取功名,荣耀不断的意思。

越应扬诗句的意思是:大家都称道高仁山先生品性高迈,莲塘书院中,学子们砥砺共进,荟萃了人中豪杰。这些亭亭如莲的高洁君子,树立了杰出楷模,追踪前贤,涌现更多的俊杰要看后来的君子们了。

也就像越应扬赞叹的那样,莲塘书院建成后,没有辜负高仁山的期望,学子们在这里互相砥砺,刻苦向学,走出了两名进士,也就是李戴和刘致中。考取举人及举人被恩选授官的也有四人。于是,这里成了延津人心目中的文化宝地,大家都认为出了这些人才,是这里的“地灵”所致,莲塘变成了一时胜景。

03/

渭阳之思

李戴考中进士之后,长期在外做官,从北京到陕西、山西,从山东到南京,难得回家乡几次。他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,持心中正,蠲免矿税、赈济灾民,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很多好事。

后来,高仁山去世了,莲塘书院逐渐无人料理,雨后积水漫溢,塘水变得污浊,园内缤纷的花木也都荡然无存,荒草野藤肆意生长,书院又回到了它还没有草创时的样子。李戴回乡后,面对满眼破败的场景,不仅为眼前的荒凉而黯然,也为舅舅的长逝而哀伤。

李戴伤感地写道:“予辈宦游分袂,舅氏且无禄矣。潦水崩漏,污莱其中。花木荡然,鞠为蘼芜。予每过家,恻焉动情,盖即昔人之渭阳也”。

无禄,是对人去世的隐晦说法。渭阳,则点明了自己怀念舅舅的哀伤之情。《诗经·秦风·渭阳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何以赠之?路车乘黄。我送舅氏,悠悠我思。何以赠之?琼瑰玉佩。”春秋时,还是太子的秦康公送舅舅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,赠送舅舅车马和玉佩,一直送到渭水之阳,还怀着深深的情谊写下了这首诗。从此,“渭阳之思”就成了舅甥之情的代指。

舅舅去世了,书院荒圮了,莲塘破败了。再不能和同学好友一起读书、联句,再不能观赏池中的田田荷叶、灼灼莲花,再不能看到舅舅慈爱的容颜、睿智的眼光。

这一方土地,还是当年那个地方,却已经满目萧然,不要说物是人非,连物也已经不是当年的物,景也不是昔日的景,怎不让人惘然伤神,为之鼻酸?

于是,李戴下了决心,一定要继承舅舅的遗业,恢复书院的荣光。

04/

莲花之芳

李戴雇人疏浚池塘,注入新水,在塘中重新栽种了莲花,还芟除院内的杂草,修复房屋,盖起亭子,种上成排的柏树成为垣墙,在院内东侧的书斋内贮藏图书,用来顺应“东壁图书”的说法。因为我国古代天文划分的二十八星宿中有壁宿,有东壁、西壁之分。《晋书·天文志》中说:“东壁二星,主文章,天下图书之秘府也”。

书院修复之后,越应扬在《延津县志》中记载,“莲塘书院在北街崇化巷,大冢宰(明、清吏部尚书别称,指李戴)与刘少峰辈少时结社论文之所,旧废新复。内有八角亭一座,环翠亭三楹,东书斋三楹,仪门三楹,此乡贤高仁山公故址也”。

书院快修葺完时,李戴约上几个当年一起读书的老友,一起来参观、话旧。朋友们边走边看,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,人人悲喜交集,感慨万端。

有的老友对李戴说:“这里荒芜将近三十年了,你不忘自己起飞的地方,毅然来修葺翻新。假使我们当年不勉力勤学,只是在嬉游中虚度年华,怎能让这里增光增重呢?假使这里不是你花大价钱翻修,谁又能担当这个责任呢?任凭他荒废下去的话,这里也没办法因为我们而显得重要。这就看出人因地杰、地因人灵,是互相增重的。仁山先生有灵,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!”

李戴也很感慨,他说:“我修复莲塘的本心,也是我舅舅的初心啊。希望有出类拔萃的后辈,一心向学,友爱同窗,就像我们当年那样,那这里将会更加增光增重。假使他们亲昵邪僻,荒废学业,肆意嬉游,让土地为之蒙羞,又岂是我重修书院的心愿呢?”

在《莲塘书院记》结尾,李戴还以四言小赋表达了殷切的期望:“梁公之门,桃李成蹊。辟疆之园,丹药披离。孰与吾塘,清且涟漪。植之芙渠,以方上池。华辞妖艳,根谢泥缁。外直中通,香远益微。岂曰微物,无非至理。真乐在人,玩物丧已。浚彼心源,常如止水。尚慎旃哉,无愧君子”。

梁公,是唐代的梁国公狄仁杰,他举贤荐能,被誉为“天下桃李,悉在公门”。辟疆之园,是晋代顾辟疆家的优美园林。莲塘虽然比不让那些名园,但这满池的莲花,有周敦颐《爱莲说》赞颂的高洁品性。

舅舅所谓的“寻乐处”,真正的“乐”到底是什么?李戴给出了答案。乐有感官之娱、精神幸福和得道自由等方面,在物欲中迷失自己的人,哪里享有真正的快乐?

“真乐在人”,真正的快乐,是修身立学、弘道养正之乐。君子们都应该让心灵的泉源永不枯竭,在正道的境界里,如止水一样,可以澄净地观览万物。

这,就是莲塘书院的精神内核,也是高仁山和李戴舅甥二人的良苦用心啊!

莲塘会变身,就像它周遭的人也会变化一样,关键在于怎样去经营、构筑。

在历史的尘烟中,莲塘也会干涸,书院也会废弃,高仁山、李戴舅甥俩也早已成了古人,但他们在莲塘涵育的积极进取、虚心向学、正心修身的人文精神,如不谢的莲花,“香远益清”,四百年后,依旧悠悠不绝,依旧沁人心脾。

编辑|李泓雨

标签:

精彩放送

热文